联系我们
最新资讯
首页 惠立资讯 当「文科无用论」盛行,我们为什么要学好文科?

当「文科无用论」盛行,我们为什么要学好文科?

2024-11-25

 

 

前言

今年,哈佛学院取消了至少20个系和其他项目30多门秋季课程,其中多数为人文课程,让几年来从未停歇的「文科专业被边缘化」的讨论重回大家视野:文科真的是没有价值的学科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几十年来屹立不倒,也和专业选择以及未来就业紧密挂钩。 

 

不管是从学校到社会,还是从统计数据到大众认知,「文科无用论」似乎都在成为一种“合理”。 

 

但是哪怕在这种声音盛行的当下,文科课程依然占据高等教育的半边天,各行各业中许多为领域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也是文科出身,“文理兼修”依然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语之一。 

 

那么,学习文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此,惠立的答案又是什么? 

 

 

01

人文素养和思维模式的培养 

 

作为IB戏剧中一项课题,Abby对印尼的哇扬皮影戏艺术进行了研究。作为一项长久以来被男性主导的传统艺术,20年以来逐渐开始有了女性学者对这门技艺进行了学习和传播。Abby针对女性在传统艺术中的地位展开了分析,并且在最后的评估中对哇扬皮影戏进行了表演,不仅让她掌握了一项全新的技艺,也让她对于自己热衷的女性议题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Abby说,作为一名女性表演者,自己也用一种很特别的形式参与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意义非凡。与此同时,她的同学Selina和Justin也对亚洲传统文化进行了各自的探究。 

▲戏剧之夜上,Abby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  

 

当我们用结果导向的标准来看,这个短暂的课题研究似乎只是帮助她获取了知识结构中一个切片;但当我们走进Abby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时,对于皮影戏文化的研究让她从一个微小的切片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让她在宽广的知识结构中反思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 

 

 

 

有什么能比研究这些和人和文化息息相关的话题更有意义的事呢?

 

Abby说,关注超越自我、超越个体之外更广阔的世界,这正是人文学科赋予她的“精神价值”,而这也帮助她对自己在社群中的自我价值产生了更具象的参照。 

 

作为娄塘公益项目5年的核心成员,Abby不断坚持用人文关怀的视角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走访调研以及沟通中,Abby和成员们将目光聚焦在高质量的朋辈陪伴中,这也成为了娄塘后续一系列项目产品的核心。 

 

“娄塘”对于Abby来说从不是一个扁平化的名字,它是一个个寻求帮助的个体和需要被触达的社群,是需要Abby去共情、理解和感知的,一个个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为什么?怎么做?我的价值是?这是在这样的社会链接中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也是Abby在文科的课堂学习中,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 

 

对Abby而言,文科的学习所给予她的核心价值并不是宽泛的知识和理论,而是一种深度思考带来的思维模式,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文科」的土壤 

 

这些在Abby身上静待花开的沉淀,需要怎样的土壤来长期滋养呢? 

 

Abby非常喜欢Mr Hockley的英文文学课,她可以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江的书中品味文字语言对人性的犀利描述,也可以通过圆桌的讨论聆听同学在不同的观点上截然不同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她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和真实生活的共鸣,这使得文学的学习 「触手可及」 。 

 

用Mr Hockley的话说,文学和每一个个体都息息相关,它与人和社会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它的关注点是「人」,是我们的社会、生活、历史、传统、经验,脱离真实的文学教育很难给文科的教学产生真正的价值。 

 

当我们走进十一年级的一堂英文文学课,Mr Hockley正在用Hackness教学法进行文本的教学。

 

老师和同学围坐在桌旁,对一本诗歌选集进行围读,学生轮流说出对于某一段诗歌的理解。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进行主导,只默默用流线图记下学生发言的顺序以及内容。三十分钟的讨论中,同学们从诗歌的语言风格,说到书籍发布的历史背景,又说到诗歌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与现代书中以及网络的差异和变迁。

 

讨论结束后,老师简短就每个同学的输出做了简单的分析,于是马上又抛出了一个令同学们想不到的话题:请分析一下圆桌讨论形式的优劣。同学们思索片刻,有的说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她不断挑战自己表达的方式,有的同学则反思说自己意识到了没有仔细聆听其他人的发言,而只是单向的输出。

 

老师继续引导:那我们如何做到在这样的互动中乃至我们日常的沟通中做到既能聆听又能表达自我?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课前准备? 

 

 

从文学本身到对于沟通方式的反思和讨论,人文学科的训练核心是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让我们对那些视为当然的观念提出质疑,甚至把自己也纳入被质疑的对象,从多元视角加以思考。

 

当我们在理科的学习中,追求给每一个算式一个确定性的答案,文科则引导学习者在不确定中延展自己的深度思考。 

 

其实,重要的并不是学习什么,获得了什么知识,而是怎么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打磨了什么样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并不是理科的专属。对于文学有浓厚兴趣的惠立学习者,一样可以通过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的深入探究,并在未来用自己的影响力给这个世界带来改变。 

 

这样的训练并不是短暂出现在高年级的课堂中,我们同样用多样化的学习项目帮助低年级的学生在早期便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和习惯。 

 

小学部记者团

小学部的小记者团近期发布了一本“走进上海老品牌”的原创杂志。这本杂志历时整整一年制作而成,里面记录了光明乳业、杏花楼、沈大成等上海老品牌的历史变迁,行业现状分析,人文故事等。

 

为了一本杂志的顺利出刊,学生需要自主寻找大量信息,提炼观点,采访、调研、写作并排版等。看似是文科课堂中的学习任务,其实揉捏起了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1

根据一个主题寻找素材,从繁杂的信息中形成洞察,这在商业环境中,它可以是产品的调研报告。

2

聆听不同的视角,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是文科生熟悉的思维方式,但同时也是理科学习中需要的分析与判断。

3

写作与表达是文科生每日都在操练的技能,也是理科生在商业谈判中所需要具备的沟通技巧。

 

 

不难看出,人文学科所赋予学生的基本能力,也恰恰是未来长期学习及生活中的底层逻辑。我们观察到,当孩子们在文科的学习过程中,打磨了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思考的习惯,在理科中也会展现出能力的提升。通过学科的学习获得的基本能力,往往是跨学科的。 

 

对于文科的质疑,其实就是对于教育本质的质疑——学校真正的作用是什么?到底是单单帮助学生用学科成绩来获取一个安全系数“高”的未来选择,还是通过鼓励反思,批判来获得一些更具有长期价值的高阶能力? 

 

03

文理兼修:惠立的答案

 

对于未来的方向,Abby坚定选择了人文学科,她坦言想像阿凡达里的角色一样,继续用灵敏的触角去感知周围的世界。但其实,像Abby这样在传统意义上“偏文”的学生,已经凭借文理兼修的优异成绩,获得了IGCSE学术成就奖。

 

发自内心热爱人文学科是Abby与世界链接的入口,而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和探究所获得的综合能力,帮助她在跨学科的世界中成就自我。 

 

当我们再次回到「学理还是学文」的讨论中,上海惠立提供了一种文理兼修,平衡发展的可能性。 在2024年IGCSE的考试中,惠立的学子: 

1

在数学、物理测试中,A*-A的成绩比例均超越93%

2

化学的A*-A比例为80%,生物则为79%

3

经济与历史测试中,A*-B比例均达100% 

4

全球视野学科的A*-A比例为80% 

 

在惠立,追求自身独特的热爱与获得卓越的成就,并不矛盾,而是一种水到渠成。作为一种关注人与社会、关注价值的学科,文科存在于理科的彼岸,我们并不需要做出唯一的选择,也相信惠立学子可以胜任彼此。文理兼修的平衡发展帮助学子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地理解人生和社会的可能性,并引领未来世界的重要变革。 

 

不管他们最终的选择是什么,重要的是,他们总会找到能照亮自己的那束光,能成为一个喜欢观察、喜欢思考的人。

 

这是一个学校对一个年轻学习者的塑造和赋能,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热爱,并通过追求自身的热爱,挖掘自己独特的潜能,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 

 

 

 

写在最后

为什么要学好文科?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这是Abby给出的答案,相信这也代表了在她身后,很多惠立学生们的答案。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当我们勇敢探索未知,并构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文科学习的价值便真正显现。

 

因此,对于为什么要学文科的讨论,不过是人生长河的未卜航行中激起的浪花,当我们真正将眼光放远,答案已经显而易见。